当同事不经意间问道:“孩子那么小,老人的身体也不好,你当初是怎么考虑援疆的事情时?”
孙景利略微一笑,眼角瞬间充满一丝模糊的痕迹,微微打湿了双眼。但她强忍着泪水,终究没有让泪水无情地滑下来。“家庭是支撑我生活的柱石,更是点燃我激情工作的‘燃料库’,给了我希望和力量,而单位犹如助燃剂,给我个人成长的平台,助推我发展。当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她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孙医院结石科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当工作与家庭面临“两难”境地时,她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工作,而选择把家庭放在了后面。这是一名中医人的情怀,更是中医人的责任和使命。
孙景利回想往事感慨地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半年的援疆工作已落下帷幕,心里有太多的不舍和值得回味的东西。回想起在哈密走过的日子,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反复播映,历历在目。”
妈妈的“神秘礼物”
尽管孙景利提前就知道要去援疆的事情,但具体的时间迟迟没有确定下来,悬着的心一直在打提溜。一天,她接到组织电话,年4日9日出发。她悬着的心也就安定了。
当天晚上凌晨,她早早地起床,开始准确自己的行囊。一一备齐后,她悄悄走进父母的房间,想看看年迈的父母,似乎有话要嘱托,到嘴边却又不忍心惊醒他们。退回自己的房间,又上下打量起熟悉又陌生的儿子,轻轻抚摸着孩子的额头,一股热流冲进眼窝,终于垂落下来。
临走时,她故作镇定,与3岁的儿子约定:在她离开妈妈的半年内,要听外公外婆的话。想妈妈时可以给妈妈打视频电话,但是不许哭闹,要做一个优秀的懂事的好孩子。这样才会收到妈妈的“神秘礼物”。儿子高兴地跳了起来,并向妈妈保证做一名好孩子。
中医“大展身手”
有一次,孙景利与援疆的同事共进午餐,得医院有病人正在抢救,病情十分危急,急需大量AB型血浆。时间就是生命。作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她,与同事不约而同,立即放下碗筷,火速赶往最近的采血点,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献血的过程中,她看着血液从自己的血管流入血液储存袋中,内心默默祈祷:让患者快点清醒过来吧!
与孙景利一同献血的同事,平时血压不高,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突然增高,导致无法献血。心急如焚的同事,因为献血心情急迫,一直给采血人员解释,希望采血人员给她一个机会。采血人员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该同事不要献血。刚刚献血完毕的孙景利,详细了解该同事的情况后,她给同事采取耳尖放血疗法,十分钟后该同事的血压居然完全正常了。这让在场的人很是惊讶。同时大家也为中医神奇的疗效啧啧称奇,纷纷伸出大拇指。
沉甸甸的“成绩单”
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哈密分院),被分配到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组,主要负责中医药治疗及手术工作。
在援疆的一百七十多个日日夜夜,她不喊苦、不叫累,首先克服了饮食习惯方面的不适,调整工作节奏,理顺工作思路,医院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她用自己的医术,书写着中医人的佳话;用自己的真诚,赢得了中医人的赞誉。她在新疆留下了中医人的故事,且一直在上演。
孙景利所在的科室全是西医大夫,通过到科室查房,她了解到有些患者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手段,效果并不明显,经过与科室同事深入沟通,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病情恢复加快,痛苦得到进一步减轻,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认可。她参与诊治的疾病有肠梗阻、梦魇、腹泻、消化不良、咳嗽、往来寒热症、自汗、失眠、遗尿、焦虑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名西医大夫,在孙景利的引导下和影响下开始了中医知识的自学之路。
援疆期间,她坐门诊50余次,开具中药处方余张,中医会诊多次,参与查房余次、义诊15次、学术讲座7场、各类手术余台。
孙景利动情地说:“援疆是一笔永远花不完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份无比醇厚的实践经历。我要感谢组织、感谢领导,给我了一次精神浇灌的宝贵机会,让我能够茁壮成长。”
作者:丁林国吴霜张晓蒙
编辑: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