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上,癌(cancer)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
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癌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分为致癌、促癌、演进三个过程,与吸烟、感染、职业暴露、环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较为明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因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因素
(1)生活习惯如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约1/3因癌症而死亡的患者与吸烟有关,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摄入大量烈性酒可导致口腔、咽喉、食管恶性肿瘤的发生。高能量高脂肪食品可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的发病率。饮用污染水、吃霉变食物可诱发肝癌、食管癌、胃癌。
(2)环境污染与职业性空气、饮水、食物的污染均可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的与环境有关的致癌性物质包括:砷、石棉、联苯胺、4-氨基联苯、铬、乙烯雌酚、放射性氡气、煤焦油、矿物油、偶联雌激素等等。环境中的这些化学的或物理的致癌物通过体表、呼吸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诱发癌症。
(3)天然及生物因素天然因素也可以致癌,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生物因素主要为病*,其中1/3为DNA病*,2/3为RNA病*。DNA病*如EB病*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关,人类乳头状病*感染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与肝癌有关。RNA病*如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与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关。此外,细菌、寄生虫、真菌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致癌,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系,埃及血吸虫病被证实可诱发膀胱癌,*曲霉菌及其*素可致肝癌。
(4)慢性刺激与创伤创伤和局部慢性刺激如烧伤深瘢痕和皮肤慢性溃疡均可能发生癌变等。
(5)医源性因素如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等;细胞*药物、激素、砷剂、免疫抑制剂等均有致癌的可能性。
2.内源性因素
(1)遗传因素真正直接遗传的肿瘤只是少数不常见的肿瘤,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机体发生肿瘤的倾向性和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即所谓的遗传易感性,包括染色体不稳定、基因不稳定以及微卫星不稳定。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者,因存在胚系细胞APC基因突变,40岁以后大部分均有大肠癌变;Brca-1、Brca-2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相关,发生率达80%以上。
(2)免疫因素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如丙种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AIDS(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大多数恶性肿瘤发生于免疫机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于肿瘤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3)内分泌因素体内激素水平异常是肿瘤诱发因素之一,如雌激素和催乳素与乳腺癌有关,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癌的发展。
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因其所在的器官、部位以及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恶性肿瘤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常无特异性,等患者出现特异性症状时,肿瘤常已经属于晚期。一般将癌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局部表现和全身性症状两个方面。
癌症的局部表现
(1)肿块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甲状腺、腮腺或乳腺癌可在皮下较浅部位触摸到。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可导致淋巴结肿大,某些表浅淋巴结,如颈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容易触摸到。至于在身体较深部位的胃癌、胰腺癌等,则要用力按压才可触到。
(2)疼痛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或破溃、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疼痛。出现疼痛往往提示癌症已进入中、晚期。开始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以后逐渐加重,变得难以忍受,昼夜不停,尤以夜间明显。一般止痛药效果差。
(3)溃疡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可因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如某些乳腺癌可在乳房处出现火山口样或菜花样溃疡,分泌血性分泌物,并发感染时可有恶臭味。
(4)出血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如肺癌患者可咯血或痰中带血;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则可呕血或便血,泌尿道肿瘤可出现血尿,子宫颈癌可有阴道流血,肝癌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
(5)梗阻癌组织迅速生长而造成空腔脏器的梗阻。当梗阻部位在呼吸道即可发生呼吸困难、肺不张;食管癌梗阻食管则吞咽困难;胆道部位的癌可以阻塞胆总管而发生*疸;膀胱癌阻塞尿道而出现排尿困难等;胃癌伴幽门梗阻可引起餐后上腹饱胀、呕吐等。
(6)其他颅内肿瘤可引起视力障碍(压迫视神经)、面瘫(压迫面神经)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骨肿瘤侵犯骨骼可导致骨折;肝癌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而致腹水等。肿瘤转移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区域淋巴结肿大,肺癌胸膜转移引起的癌性胸水等。
全身症状
早期恶性肿瘤多无明显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病质、大量出汗(夜间盗汗)、贫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此外,约10%~20%的肿瘤患者在发病前或发病时会产生与转移、消耗无关的全身和系统症状,称肿瘤旁副综合征。表现为肿瘤热、恶病质、高钙血症、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等。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据此提出了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概念:
一级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近年来的免疫预防和化学预防均属于一级预防,如乙型肝炎疫苗的大规模接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结直肠腺瘤进行化学预防等。
二级预防是指癌症一旦发生,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予以及时治疗。包括:①对癌症危险信号(如持续性消化不良、绝经后阴道流血、大小便习惯改变、久治不愈的溃疡等)的认识和重视;②对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定期检查;③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④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⑤肿瘤自检(对身体暴露部位定期进行自我检查)。
三级预防是治疗后的康复,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那么虾青素是对癌症有什么帮助?
许多研究表明,虾青素能显著抑制化学物诱导的初期癌变,对暴露于致癌物质中的上皮细胞具有抗增殖作用和强化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这种效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mg)的肿瘤发生率和肿瘤大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
因此推测虾青素具有抗癌特性。虾青素还能诱导肝脏中的转移酶,显著抑制小鼠膀胱癌、大鼠口腔癌和结肠癌、胃癌,其作用效果要比β-胡萝卜素更为明显。另外,虾青素还能预防*曲霉*素的致癌性,对减少*曲霉*素诱导的肝肿瘤细胞的数量和体积效果良好。
虾青素能显著抑制化学物诱导的初期癌变,对癌细胞具有抗增殖作用,能强化免疫,对健康细胞有营养作用,研究发现,虾青素对肺癌、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皮肤癌等等癌症的发生有调理作用。
主要有三个机制原理:
1.有效的生物抗氧化作用
2.免疫系统功能强化的作用
3.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调节基因表达作用,很多人体的肿瘤细胞之间通过间隙连接进行的通讯都是不够的,这种细胞间通讯的改善就会减弱肿瘤细胞的繁殖,而虾青素就能够改善这种细胞的通讯。
虾青素的抗癌功效还有以下各方面的原理在起作用:
虾青素对转塘苷酶的调节作用(Savoure,etal,)
虾青素对细菌内有道突变物质代谢活化性的抑制作用(Rauscher,etal,)
虾青素在乳腺肿瘤细胞内的致凋亡(Kim,etal,)
对还原酶的抑制作用(Aaderson,M.,)
对聚合酶的选择性抑制作用(Murakami,etal,)
对一氧化氮合酶直接抑制作用(Ohgami,etal,)
本文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