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荐书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第5卷 [复制链接]

1#

每日荐书

《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第5卷:泌尿系统》(第2版)

书名:奈特绘图版医学全集第5卷:泌尿系统(原书第2版)ISBN:6定价:作者:(美)奈特等主编;王亚轩等译版次:1出版时间:-01-05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人体泌尿系统的正常解剖、生理与异常状态下的相关改变,以及相关疾病的关键知识,并配以形象逼真、高度概括的绘图,将深奥的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融会贯通,瞬间使人领悟奇妙的人体结构和机体功能,以及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缘由。本书实现了“医学与艺术”“理论与临床”“专业与科普”的三大完美结合,是一部具有50多年沉淀和辉煌的经典著作。目录第1章泌尿系统解剖1一、肾:位置与毗邻2二、肾大体结构5三、肾筋膜6四、输尿管:位置、毗邻与大体结构8五、膀胱:位置、毗邻与大体结构10六、肾血管16七、输尿管、膀胱血管22八、泌尿系统神经支配24九、泌尿系统的淋巴分布28十、肾单位概述30十一、肾微血管系统32十二、肾小体34十三、近端小管38十四、细段39十五、远端小管40十六、集合管42十七、肾盂、输尿管和膀胱44第2章泌尿系统的正常和异常发生47一、肾的发生48二、膀胱和输尿管的发生52三、肾的上升和异位56四、肾旋转和旋转不良60五、肾数目异常62六、融合肾66七、肾发育不良68八、肾发育不全70九、单纯性肾囊肿72十、多囊性肾病74十一、海绵肾78十二、肾消耗病/髓质囊性肾病80十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82十四、膀胱输尿管反流86十五、输尿管重复畸形90十六、输尿管口异位92十七、输尿管囊肿94十八、梅干腹综合征96十九、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复杂畸形二十、膀胱重复畸形及异常分隔二十一、脐尿管发育异常二十二、后尿道瓣膜第3章泌尿系统生理学一、基本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态二、清除率和肾血浆流量三、肾小球滤过率四、分泌和重吸收五、钠和氯化物在肾的转运六、钾在肾的转运七、钙、磷和镁在肾的转运八、逆流倍增九、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和水的转运十、抗利尿激素十一、管球反馈/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十二、酸碱平衡十三、其他功能:红细胞生成及维生素D十四、肾小管性酸中*十五、肾性尿崩症第4章肾病一、急性肾损伤概述二、急性肾小管坏死三、肾病综合征概述四、微小病变肾病五、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六、膜性肾病七、肾小球肾炎概述八、IgA肾病九、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十一、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十二、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十三、急性间质性肾炎十四、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十五、血栓性微血管病十六、肾静脉血栓十七、肾动脉狭窄十八、充血性心力衰竭十九、肝肾综合征二十、慢性和恶性高血压二十一、糖尿病肾病二十二、淀粉样变性二十三、狼疮性肾炎二十四、骨髓瘤肾病二十五、HIV相关肾病二十六、先兆子痫二十七、过敏性紫癜二十八、法布里病二十九、胱氨酸贮积症三十、慢性肾病概述第5章尿路感染一、膀胱炎二、肾盂肾炎三、菌尿四、肾内和肾周脓肿五、泌尿系统结核六、血吸虫病第6章尿路梗阻一、梗阻性尿路疾病二、尿路结石三、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四、输尿管狭窄第7章泌尿系统损伤一、肾损伤二、输尿管损伤三、膀胱损伤第8章排尿功能障碍一、排尿功能障碍二、尿流动力学第9章泌尿系统肿瘤一、肾良性肿瘤二、肾细胞癌三、肾母细胞瘤四、肾盂和输尿管的肿瘤五、膀胱肿瘤第10章治疗一、渗透性利尿二、碳酸酐酶抑制药三、襻利尿药四、噻嗪类利尿药五、保钾利尿药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七、肾活检八、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持续治疗九、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十、经皮肾镜取石术十一、肾盂成形术和肾盂内切开术十二、肾血管成形术十三、单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十四、肾部分切除术十五、肾消融术十六、肾移植十七、输尿管镜检查术十八、输尿管移植术十九、输尿管重建术二十、膀胱镜检查术二十一、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第1章泌尿系统解剖
  一、肾:位置与毗邻
  位置与形态
  肾位于腹膜后,腰椎的两侧,成对存在。仰卧位放松时,肾上极平第12胸椎,肾下极平第3腰椎,距髂嵴上缘约2.5cm。直立位深吸气时,双肾可下降至接近甚至越过髂嵴水平。因受肝的影响,右肾位置通常比左肾低1~2cm。
  一般情况下,双肾为腹膜后脂肪所包裹(见专题1-5);虽然这已是大多数解剖学的共识,但在毗邻关系的描述中,腹膜后脂肪并不考虑在内。
  双肾紧邻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分支于双侧肾实质内侧的凹陷处进入肾,此处称为肾门。在肾水平,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支后,走行约2.5cm,于脊柱前方、肾前内侧进入肾。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的右侧,紧靠右肾的内侧缘。双肾内侧均稍向前旋转,以利于大血管分支进入肾门。
  肾上腺(thesuprarenalglands)曾被称为肾上方的腺体(adrenal),被误认为附属于肾。肾上腺是一对腺体,一般位于肾的上内侧,并不附属于肾。肾上腺与膈肌脚相连接,在肾下垂或肾缺如时,其位置保持不变。和肾一样,肾上腺也被脂肪包裹。左侧肾上腺呈新月形,位于左肾上内侧,覆盖左肾上1/3,从肾上极延伸至肾门。右侧肾上腺呈锥形,如帽子一样覆盖在右肾上极。
  双侧肾前面的毗邻关系是不同的,为不成对的腹腔脏器;而双侧肾后面的毗邻关系相似,为对称的后腹壁肌肉。
  专题1-1肾的位置和毗邻关系:前面观
  肾的前面毗邻
  一、肾:位置与毗邻(续)
  前面毗邻
  肾的胚胎发育发生于腹膜后间隙背侧肠系膜两侧,背侧肠系膜*初沿中线附着于后腹壁。在肝生长和肠道旋转的过程中,部分肠道融入后腹壁,形成后腹膜的一部分。在整个过程中,腹膜反折以不规则但有规律的形式从中线移位。
  在胚胎发育完成后,肾的某些部分与腹腔内脏器间隔一层腹膜,而肾的其余部分则直接与腹膜后器官接触。腹膜的存在可能会阻止炎症或转移性疾病的扩散。
  1.左肾左肾的上外侧紧邻脾。上述器官被形成大网膜脾周区的后层腹膜所分隔。左肾上内侧与胃相邻,此区域为一个三角形,它们被形成网膜囊(小腹膜腔)的腹膜隔开。肾前表面脾和胃覆盖的区域被脾肾韧带分隔,脾肾韧带由背侧肠系膜演变而来,构成了小网膜囊的左侧缘。形成脾肾韧带的两层腹膜包绕着脾血管。
  左肾肾门区直接与腹膜后位器官胰腺的尾部相接触,无腹膜间隔。接触区域为横结肠系膜左端后部,起源于胚胎时期的背侧肠系膜,将横结肠与腹膜后器官(即十二指肠和胰腺)相连。
  左肾的下外侧直接与腹膜间位器官降结肠相邻,无腹膜间隔。左肾的下内侧与空肠相邻,其间间隔着肠系膜下腹膜。
  2.右肾右肾上2/3紧靠肝右叶。右肾上极越过冠状韧带直接与肝裸区接触,无腹膜间隔。肾上极偏下部分由肝肾隐窝(也称莫里森囊)后壁的腹膜和大网膜囊肝下间隙的部分腹膜覆盖。
  右肾肾门区直接接触腹膜后器官,十二指肠第二段(即降段)。
  右肾下1/3大部分直接与结肠右曲接触,右肾下极一小部分隔着后腹膜与小肠相邻。
  专题1-2肾的位置和毗邻:后面观
  肾的后面毗邻
  一、肾:位置与毗邻(续)
  后面毗邻
  膈肌覆盖双侧肾上极的1/3部分,膈肌通常将肾与壁层胸膜隔开,但有时弓状韧带或腰肋三角发育有缺陷时,膈胸膜可直接覆盖于肾上方。
  左肾的上1/3位于第11~12肋骨的前方,受到第11肋骨和12肋骨的保护。右肾的相应部分位于第12肋骨前方,同样也受到第12肋骨的保护。
  双侧肾背侧的下2/3:外侧面邻近腹横肌腱膜,中央部分邻近腰方肌,内侧面邻近腰大肌。
  腰大肌起于腰椎,斜向外下,止于股骨,肾的位置也随之倾斜。由于右肾比左肾位置低,所以右肾倾斜更明显。有2~3根神经沿脊柱两侧经腰大肌后面穿过,自外侧缘穿出,经肾与腹横肌膜之间斜行向下到达腹股沟区。从上而下依次是T12脊神经和L1脊神经或其末端分支,构成了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专题1-3肾的位置与毗邻关系:断面
  二、肾大体结构
  成年人的肾长约11cm,厚约2.5cm,宽约5cm,重~g。肾外缘凸出,内侧缘凹陷;上、下极为圆形;前、后两面均凸出,但后面相对扁平。
  肾动静脉及集合系统均通过肾内侧的肾门出入肾,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区域称为肾窦。在肾窦内,脂肪包裹肾动静脉的分支及集合系统的主要分支。肾静脉一般位于前方,集合系统的分支位于后方,肾动脉走行于两者之间。
  整个肾实质的外侧缘构成的红褐色区域被称为肾皮质,肾皮质内侧为许多深色的肾锥体,其基底向外,尖端朝里,构成了肾髓质。这些肾锥体的顶端称为肾乳头。肾乳头可由两个以上的肾锥体融合形成,因此肾内肾锥体的数量多于肾乳头的数量。
  位于肾外表面和肾锥体基底部之间的皮质区域称为皮质弓(皮质迷路),部分皮质突出于肾锥体之间,称为肾柱。“柱”只是从切面上看到的形状,其实更像“墙”,包绕分隔各个肾锥体。
  肾锥体和肾(皮质)柱的边界清楚,从肾锥体呈辐射状伸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这些髓放线主要为集合管(见专题1-26),自皮质延伸至肾乳头,汇合形成乳头导管,这些小管将尿液排泄至每个乳头筛区的20个或者更多个细孔中。1~3个肾乳头汇入一个肾小盏,2~4个肾小盏融合形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形成漏斗形肾盂,肾盂离开肾门后移行成输尿管。输尿管将尿液引流至膀胱。
  由一个肾乳头引流的肾实质称为肾叶。胎儿及婴幼儿时期,这些肾叶被肾表面肉眼可见的深沟分隔形成突起。这样的肾叶结构在某些哺乳动物可终身存在,在成年人偶尔也会出现分叶结构的残迹。
  专题1-4右肾前表面
  婴儿分叶状肾脏和肾上腺
  右肾肾皮质截面和肾盂截面
  三、肾筋膜
  肾实质表面被覆一层薄而发亮的膜,称为纤维囊(真包膜),纤维囊延伸入肾窦。围绕纤维囊的是数量不等的外周脂肪(即脂肪囊),这些脂肪延伸至肾窦部包裹肾窦内结构,同时也包裹同侧肾上腺。
  肾、肾上腺及肾周脂肪外均被覆一层致密的肾筋膜,肾筋膜后层较坚韧,前层较薄,曾被认为是两种结构(后层为Zuckerkandl筋膜,前层为Gerota筋膜),在肾外侧缘融合形成科纳尔筋膜(conalfascia)。然而,现在认为肾筋膜前后层是同一种结构。
  肾后筋膜来源于腰大肌筋膜的外侧,与胸腰筋膜(腰方肌筋膜)前层及腹横筋膜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包绕肾后侧。该层筋膜绕至肾前面形成肾筋膜的前层。肾前筋膜向内延伸成鞘包绕肾血管,与腹主动脉鞘及下腔静脉鞘融合。在某些个体,这些筋膜融合处比较薄弱,在高压下可出现破裂,导致积液流向对侧。另外,筋膜可向下延伸包绕输尿管,形成输尿管周围筋膜。
  肾筋膜比较薄弱且结构特殊,因此其上、下端的界线目前仍存在争议。一般认为,肾筋膜前、后层在上端融合于肾上腺上方。有些研究发现,这些筋膜融合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在右肾冠状韧带和左肾胃膈韧带处与膈肌筋膜相连续。然而另有研究认为,这些筋膜融合形成的空间不是密闭的,右侧与肝、膈肌之间的肝裸区相通,左侧与膈下腹膜外间隙相通。
  肾筋膜前、后层在肾下极的融合是不完全的,使肾周积液可以向下进入髂窝,注入骶前间隙的空气也可上升进入肾周。有人曾利用该原理来检查肾,称为腹膜后充气造影。
  围绕在肾筋膜外的是腹膜后脂肪(肾旁脂肪),与腹膜外脂肪相延续。在肾周脂肪和肾旁脂肪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来自肾筋膜的胶原结缔组织链,因此,横断面上可见丰富的多层结构。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推荐阅读

每日荐书

60本影像专业书合辑(多读书读经典)

重磅新书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隆重出版,以临床问题为中心,实用与解读并重!

每日荐书

《肺部高分辨率CT(第2版)》—肺部HRCT必读经典

每日荐书

《超声诊断临床备忘录》(第2版)/杜起*,崔立刚

每日荐书

病*性肺炎影像征象解析与病例荟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