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师协会今天下午2点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第二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和“上海市区域名医”颁奖大会。评选活动经过推荐申报、资格审核、各专科医师分会初评等阶段,于年4月25日召开了终评会。评审专家委员会依据本次评选活动标准,认真审核候选人个人事迹资料,评选出39名第二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获奖者和37名提名奖获得者。医院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荣获第二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
王坚教授
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病理诊断、教学及科研25年,致力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30多篇。担任《中华病理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和《中国癌症杂志》编委。主编《软组织肿瘤病理学》一部,参编《现代临床肿瘤学》等多部著作。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复旦大学世纪之星”、复旦大学“十大优秀医生”等荣誉称号。
在王坚看来,病理医生充当的角色就是生命的“法官”,在提供准确病理诊断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和家属内心的感受,因为病理诊断上的每一句话都会牵动着患者的心。
严谨细致却又通情达理的幕后大法官
从早到晚,从一个病理医生、到传道授业的导师,再到科室的管理者,王坚教授的一天在好几种不同身份中转化与调整。二尺办公桌、一架显微镜,方寸之间,给予无数患者生的希望。
王坚教授是全国软组织肿瘤病理学专家。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软组织肿瘤疑难病例会诊多例。他每天都要在办公室里复诊来自天南海北的病例,其中近80%医院,很多是尚未做出明确诊断的。桌上的报告单包裹着切片盒总是堆积如山。他熟练而耐心地一一拆开、摊平、扫视,再将切片依次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诊断结果被录入系统登记打印后送回窗口。往往一个转身,新的病例又来了。
病理医生的核心目标是精准。病理科医生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往往会对临床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诊断结果不同,医生在治疗方法和程度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对病人来说,病理诊断书犹如生死判决书,来不得半点误差。王坚教授总是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份发出去的病理报告。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显微镜下的希望和责任。王坚教授始终站在病患角度考量患者:他会尽量让远道而来却没有带足材料的患者先把主要指标做了,不让他们白白跑一趟;遇到有望“翻盘”的病例,他化解对方焦虑的同时,也坚守着科学的严谨。
曾有一个9岁的女孩,从医院病理科求医。尽管分子检测显示无相关基因突变,医院根据多项检查的结果,特别是CD阳性,但仍然诊断女孩患了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这意味着要下一步即要接受靶向治疗。女孩家长抱着一线希望,在医院的推荐下来到上海寻求进一步明确诊断。医院再次做了分子检测,结果仍然是阴性,但也给出了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因为涉及靶向治疗,患者家医院病理科寻求进一步确诊。从女孩带来的检查数据和材料来看,医院医院的诊断没有问题。但是检查报告里的一个细节引起了王坚的注意:两次突变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虽有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存在,但也有可能根本不是胃肠道间质瘤。问题是除了胃肠道间质瘤外,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还有什么可能也会表达CD呢?以此为切入点,王坚教授开始重新审视原来的诊断,王坚重新加做了CD99标记,并安排了患者加做分子检测EWSR1基因。结果证实了王坚的判断,最终女孩的疾病被确诊为“发生在小肠的骨外尤因肉瘤”。他的细心发现也给女孩的治疗带来生的转机。这种类型的肉瘤不适合采用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而是应该采用针对尤因肉瘤的化疗。两种类型的肿瘤在治疗上完全不相同。有了正确的诊断结果,终于能够“对症下药”。
面对疑难迎难而上的科室带头人
要在复杂的人体组织中找寻病变之源,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明确方向,目标简单,过程却很难。医院送来的疑难杂症,也正因为如此,作医院病理科,医院病理科的技术水准不断精进,连续7年获得《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一。
作为病理界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每天所面对的责任和压力是不言而喻的。王坚教授曾医院送来的超长诊断报告,做了几十种指标测试,考虑到了多种肿瘤可能,但是最终的结论是不确定,而这个难题便交给了王坚。王坚总是激励他的团队说:“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医院往上递交,只能逼迫自己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的动力。”
作为科室主任,王坚教授总是要求各组医生精益求精,希望每个亚专科病理在国内都能做到最好。王坚十分重视病理科的亚专科建设和发展,医院病理科从年开始推进亚专科建设,至今已经有10年的时间。王坚希望能够带领科室通过亚专科建设,将患者的病情逐步细分,推动医生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化,提高诊断效率。在病理科诊断流程的优化上王坚主任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利用病理学自身特点,解决临床诊断问题,建立服务于临床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学相结合的现代化病理诊断技术,为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和服务于临床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自年上海市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以来,王坚教授就一直负责医院临床病理基地住院医生的招录、培训和考核工作,至今已培养20余名住院医师顺利出站,为上海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病理后备人才。为更好地完成临床病理教学诊断任务,加强病理学科的基础医学建设,王坚教授带领手下的科研团队主要围绕软组织肿瘤的精准诊断和分子遗传学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致力于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粘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滑膜肉瘤、纤维瘤病、透明细胞肉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复旦大学等各类科研项目共6项,并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牵头人发起了“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全国多中心性回顾性临床研究。
将先进技术送到全国各地造福更多患者,积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病理科是医院的“王牌”科室,常规病理诊断准确率超过99%,数十年未发生一例漏诊、误诊病例,每年科室要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会诊多例。王坚教授把这些数字这视为病人对医院病理科的充分信任,对此他希望尽己所能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帮助更多单位增强疾病诊断能力,让更多的老百姓得益。
日常工作之余,王坚教授多次主持全国软组织病理读片会,上海市病医院疑难病例会诊,并作为牵头人开创了上海市软组织肿瘤专科病理读片会。“听百家之言,做权威论断”。他把各路专家召集起来,让更多的患者得到读片会诊的机会,也让年轻的病理医师有更多的看片机会,发表观点,培养与积累他们的业务能力。
在王坚教授带领下,科室作为病理研究的引领者,学科影响力和辐射面越来越大。科室平均每年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接受进修人员覆盖全国二十个省市,培训进修人员达多人。病理基地荣获全国首批“骨干住培师资培训基地”荣誉称号。通过向全国各地输出病理诊断技术,打破地域局限,造福更多的患者。
医院病理科曾连续6年派出12位病理专家医师学者前往新疆医院进行对口援建。六年间科室将“上海金标准”的工作要求和新疆地区现实的医疗情况有机地结合。建立了新疆地区首个病理综合诊断平台,让病人足不出疆就可获得准确的病理诊断。
同时,科室还牵头建立上海市医院宁波病理中心,协助宁波市成立国内首家区域化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让该市组织病理报告、内镜小标本、冰冻快切报告等多项病理诊断速度大幅提升,宁波居民无需再前往上海奔波会诊。今年,医院-医院远程病理会诊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病理科在新一轮医疗深化改革中对推进二、医院诊疗的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凭着王坚教授认真做事的精神和他对病理事业的无限热爱,带领着一群甘为“幕后英雄”病理科人,成就了医院病理科的“金字招牌”。
资料:病理科
编辑:刘雁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