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惊蛰,春雷萌于动,百虫醒于藏。
阳气舒展、雨水透润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其乐融融。
“尝尝咱这儿的野菜”妈妈满脸堆着意味深长的笑。这看上去是个恶作剧,专门用来针对没吃过这个菜的人,妈妈在等着先生的反应。
看着某种植物白白胖胖的根部,先生充满好奇的夹了一筷子送进嘴里。
“哎呀呀·····我的天,这味道就跟狗毛在雨水里打湿了一般!”
大家见状,都笑了起来。
这就是鱼腥草的见面礼,不久以后你会欲罢不能,会想念这个带给你刺激的家伙。
“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东西能吃的?”先生说这话时,下意识把那菜盘推得离自己更远些。
我深知,一个吃难受的食物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他们懂得从难受中汲取营养。而鱼腥草的腥味没有挡住这个民族对“难受”之后的探索,可见先人之智慧,不可寻常视之,我常感动于此。
“这东西清热解*、提高人体免疫力,好着呢,你吃多了就会越来越爱吃的。”
最近正好被口腔溃疡折磨的先生,听了这话,决定勇敢再尝试一筷子。
晚饭后,心怀余悸的先生,突然凑上来跟我说:“我刚刚查了资料,中医里确实说鱼腥草能清热解*、利尿除湿、健胃消食,还能抗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但是····”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却通过实验发现鱼腥草是一级致癌中药!因为它含有马兜铃内酰胺I,这是致癌物质马兜铃酸的代谢物,而这种物质是导致肝癌等病症的罪魁祸首。”
难道先人骗了我们?我心中顿觉飘忽,一时之间,竟无言以对,荫于先人,素来以恩敬诉诸之,从不曾细读先人之作,以求解于眼前世界,想来惭愧!至此,我抄起小铲子,哦,请大家放心,我不是跟先生打架,要以理服人嘛!走,擓上我的小竹篮,一头扎进河坡地,剜出这藏身于大地的鱼腥草,就着阳光看了许久,同在天地间,怎能不识君呢?
特奉上我们挖鱼腥草的纪实小视频
自我记事起,家人逢春必备的野菜就是这鱼腥草,为什么家人身体至今无碍?并且还有鱼腥草注射液等鱼腥草提取物制成的药品上市。
依循怎样的见解,我陷入了深思:西医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科研支撑,那中医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来认识植物的药性和*性呢?总不能都像神农和李时珍那样,一种一种品尝吧?再说就算让我尝、我也尝不出个所以然来呀!一想到这几天,父老乡亲们的餐桌上,天天都会出现科学研究结果中的“一级致癌中药”,我和先生惶恐的夜不能寐。深夜查阅《本草纲目》:“制方之体,本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脏腑之证,而施药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也就是说中医是靠对植物的气、味来辨别什么样的植物适合何种病症。那么植物的气和味又是如何被人们辨别的呢?辨别后,又具体是以什么逻辑,与人体各种症状对应上的呢?浩瀚如云的网络文字,让我很难搜到解渴的答案。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