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经母细胞瘤问手术 [复制链接]

1#
颅内肿瘤的CT定位诊断脑内和脑外幕上和幕下脑室内和脑室外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者称为脑内病变,反之则称为脑外病变。肿瘤位于脑内、外的判别小脑幕在不同层面上的形态(1)高于窦汇处呈V形(2)高于窦汇与大脑廉相连处呈Y形(3)窦汇层面呈M形(4)窦汇以下层面呈八形位于上述V、Y、M、八两侧的病灶为幕上病变,其内侧的病灶为幕下病变不同解剖部位脑室内与脑室外病变的鉴别颅内肿瘤基本CT征象一、直接征象1.密度2.部位3.肿瘤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4.造影剂增强二、间接征象1.瘤旁水肿2.占位效应3.骨变化(一)钙化

CT值多在Hu以上。

少枝胶质瘤的钙化多呈块状

颅咽管瘤的钙化为“蛋壳”样

脊索瘤的钙化灶与破坏的骨碎片不易区分、表现为散在离心性钙化

(二)新鲜出血

新鲜出血的CT值多在60一90HU之间,其边缘不如钙化灶那样锐利,并随着血肿的溶解吸收,其边缘也逐渐模糊。

最常见的伴有出血的颅内肿瘤为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其次为转移瘤和垂体瘤。有时出血可进入液化坏死腔内,CT图像上可见气—液平面。

(三)富血管组织富血管的肿瘤在CT平扫图像上多为稍高于脑实质密度影.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多明显增强。常见的富血管性肿瘤包括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和髓母细胞瘤等。(四)胆固醇物质胆同醇物质在CT影像上表现为稍高于脑脊液密度的低密度影,其CT值多在10HU左右。临床上最常见的富含胆固醇物质的肿瘤包括颅咽管瘤和表皮样囊肿。这类囊性病变内部不含血管结构、故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肿瘤密度无增强。(五)囊液

囊性肿瘤由于其囊液成分的不同而在CT影像上有不同的密度表现。

当囊液含蛋白成分较少,CT值在0一10HU之间。这类肿瘤包括蛛网膜囊肿、松果体囊肿和囊性脑膜瘤等。

有的实性肿瘤囊液内蛋白含量较高或含有胆固醇成分,则CT密度高于脑脊液。如囊性星形细胞瘤、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等。

(六)液化坏死当肿瘤因生长速度过快而造成局部缺血坏死时,CT图像上可见肿瘤内部为不规则低密度影。CT值一般在0一20HU之间。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神经鞘瘤等常可见肿瘤内部的液化坏死区。一般肿瘤体积越大、生长速度越快则出现液化坏死的机会越多。(七)脂肪脂肪类物质在CT影像的密度低于脑脊液,其CT值一般在一Hu以上,常见的含有脂肪类物质肿瘤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肪瘤等。(1)鞍内鞍上区最常见的肿瘤为垂体瘤、颅咽管瘤,其次为脑膜瘤、动脉瘤、胶质瘤和表皮样囊肿等。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少见。(2)鞍旁区神经销瘤和脑膜瘤是鞍旁的最常见肿瘤,其次为脊索瘤、硬膜外转移瘤和海绵状血管瘤。(3)桥小脑角区按肿瘤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等。(4)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最为常见,其次为胶质瘤、脑膜瘤和松果体细胞瘤。偶见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5)脑室内室管膜瘤最多见,其次为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胶样囊肿、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少见。(一)肿瘤数目和大小(1)转移性病灶多分布在大脑皮层,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2)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的数目有一定关。单发病变其体积一般明显大于多发性病灶的体积。尽管单发性肿瘤多为颅内原发性肿瘤,但当CT图像上见到单发的较大的病灶、病史短、位置又较浅时,应考虑转移瘤的可能性。神经纤维瘤、脑膜瘤和听神经瘤均可能多发。(二)形态和边缘

膨胀性生长为主的肿瘤或脑外肿瘤形态规整、境界清楚、边缘锐利。

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则形态多不规整,而且边缘模糊不清。

造影剂增强肿瘤增强的程度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内部结构和良、恶性程度有助于定性诊断。强度

轻度强化10HU

中度强化10-20HU

明显强化20HU

形式

均匀增强——团块状,结节状

不均匀增强-环形,花环,不规则

1.瘤旁水肿多位于白质内,很少累及皮层。由于皮层下的小弓形纤维呈“U“字形、故水肿的外侧缘多呈指状。一般认为,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以及肿瘤压迫静脉窦时水肿都较明显。水肿的多少与肿瘤的大小无直接关系。2.占体效应占位效应是指由于肿瘤本身和/或瘤旁水肿造成邻近解剖结构的受压变形、闭塞或移位等。如蛛网膜下腔/脑池、脑灰质、脑白质和血管结构等亦可作为占位效应的观察对象。3.骨变化

脑膜瘤引起邻近的骨质增生、硬化、破坏

垂体瘤可引起蝶鞍呈气球样扩大

听神经瘤可造成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三叉神经瘤常使岩骨尖破坏、卵圆孔扩大;

颅咽管瘤可使蝶鞍呈船形扩大

总之,颅内肿瘤的CT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点:①典型的部位,即肿瘤的好发部位;②症状出现的年龄;③增强前后密度的变化;④肿瘤的结构:囊性、实性、瘤内有无出血、钙化及脂肪成分等⑤肿瘤本身的形态、轮廓、增强的形式以及有无瘤周水肿等;⑥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常见的颅内肿瘤及其CT表现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等。胶质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一45%。1.星形细胞瘤部位:成年人多发生在大脑半球,儿童则多见于小脑半球。多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发生囊性变者易见于小脑CT表现:(1)浸润性生长的星形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多不规整,与周围水肿不易区分,CT值多为20HU左右,占位效应和病变范围大小有关。此类肿瘤分化较好,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2)囊性星形细胞瘤CT平扫为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肿瘤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密度与脑实质类似,瘤旁水肿常见,占位征象较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中度强化。增强扫描见右右额叶类圆形低密度灶(呈水瘤型),边缘环形强化2.少突胶质瘤

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部位:肿瘤始于皮层灰质,位置表浅,体积增大可累及白质

CT表现:多为混合密度,边缘常不甚清楚,肿瘤内低密度区为囊变区,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瘤内出血时为稍高密度。肿瘤易钙化,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或斑块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到中等不规则强化,边缘较清楚。

与星形细胞瘤鉴别:当病变范围较小且位于脑表面皮层,病变内发现上述钙化时,应考虑少枝少枝胶质瘤可能性。

3.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又称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幕上,占颅内肿溜的10%一15%。此肿瘤以中、老年人多见。

CT表现平扫肿瘤多为混杂密度影,肿瘤内部常见囊变、坏死的低密度区,亦可见斑块状高密度出血灶。肿瘤边缘模糊不清,瘤旁水肿明显,占位征象多比较严重。增强扫描肿瘤一般呈不规则花环样增强,环壁厚薄不均。

胶质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单发巨大的转移瘤表现相似,二者在CT影像上不易区分。前者病程较长,因此可引起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后者由于发病急,故无长期颅高压所致的骨改变。

4.室管膜瘤室管膜瘤以青少年多见,约占颅内肿瘤的80%。该肿瘤可起源于脑室系统的任何部位,幕下占60%,幕上占40%。其好发部位按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三脑室和导水管。大脑半球和桥脑小脑角区少见。肿瘤细胞脱落可随脑脊液流动种植转移。成人幕上多见儿童幕下多见CT表现:(1)平扫肿瘤多呈菜花状的混杂密度,多为实性,可见囊变,部分可见钙化灶。(2)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中度强化。(3)当肿瘤位于四脑室时,一般在瘤周围可见残存的脑室。侧脑室肿瘤则可引起脑室局部扩大。(4)部分室管膜瘤可发生在脑实质内,以顶枕叶为多见,其CT待征为较大的实性肿瘤伴一较大的囊变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增强。增强扫描见左侧脑室内肿物,强化明显,脑室积水与脉络丛乳头状瘤鉴别(1)幕上室管膜瘤患者年龄偏大,幕下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年龄偏小,这点与脉络丛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部位的关系正好相反。(2)脉络丛乳头状瘤囊变坏死区少见,钙化灶较少,脑积水程度重。儿童四脑室内肿瘤有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后者完全位于四脑室内,密度相对高,坏死囊变少,强化明显5.脑膜瘤好发部位包括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幕切迹、前中后颅凹底和桥小脑角处。脑室内亦可发生。肿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肿瘤多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常有迂曲而丰富的血管。有时可见钙化或小囊变区。少数脑膜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境界不清;肿瘤可侵蚀颅骨,常导致骨破坏或反应性骨增生。脑膜瘤的CT表现:(1)平扫多数呈均匀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偶见低密度。肿瘤内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15%-20%出现钙化,斑点状或整个瘤体均匀钙化。肿瘤边界清楚,宽基底与骨板或硬膜相连,与硬膜呈钝角。瘤旁水肿或多或少。(2)周围脑组织受压,脑白质塌陷。局部骨质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硬化,亦可出现骨质侵蚀破坏。脑膜瘤位于静脉窦旁时,可侵犯静脉窦,出现静脉窦栓塞。(3)增强扫描90%明显均匀强化,少数轻度或环状强化。静脉窦受侵增强扫描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4)位于颅底脑膜瘤可呈扁平状,表现为片状匍匐样生长。(5)浸润性脑膜瘤CT表现与胶质细胞瘤类似,但宽基底与脑膜相连提示脑外病变。6.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较成熟的松果体实质细胞。(1)CT平扫位于松果体区卵圆形或圆形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变一般呈高度均匀强化。(2)三脑室后部受压呈杯口状局限性扩大、前移。松果体本身生理性钙化后移。(3)与生殖细胞瘤鉴别:后者发病年龄较小,松果体钙化常被肿瘤包埋,前者发病年龄略高,松果体钙化常被推压后移。增强扫描见松果体区类圆形肿块,明显强化,边缘光滑,三脑室受压呈杯口状7.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来源于胚生殖细胞,又叫胚组织瘤。占松果体区肿瘤的30%一40%,男性青少年多见。肿瘤多呈球形,呈浸润性生长,可沿脑室壁“匍匐”生长。肿瘤组织易脱落,并沿脑脊液通道向它处种植转移。CT表现:(1)平扫肿瘤多为球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偶见钙化或低密度坏死灶。(2)三脑室后部受压部分闭塞或呈局限性“杯口”状扩大。(3)室管膜受累可见室管膜不均匀增厚。(4)幕上脑室多因梗阻而扩大。(5)增强扫描肿瘤及种植转移灶呈中度强化。平扫见松果体区等密度肿物,钙化包埋其中8.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多发生于颅底中线蛛网膜下腔及桥-小脑角区,其好发部位依次为:桥-小脑角区、鞍上池、四叠体池、大脑外侧裂和侧脑室等。CT表现:(1)平扫时,扁平型肿瘤呈较均匀低密度,边缘尚清楚病变,位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形态不规整,具有“见缝就钻”特点,沿蛛网膜下腔蔓延(沿脑室塑形)偶见钙化。(2)团块型肿瘤位于硬膜外,多为球形,密度不均匀,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边缘清晰。(3)周围脑组织、脑干受压变形、移位,无瘤周水肿。(4)增强扫描绝大多数肿瘤无强化,偶见肿瘤边缘轻度强化。9.蛛网膜囊肿为良性,先天性,多数无症状。少数逐渐增大而引起相应部位的体征和头痛,抽搐等症状。好发于中颅凹,其次是后颅凹及大脑突面,依次为侧裂池、交叉池、枕大池和大、小脑表面。CT表现:(1)平扫蛛网膜囊肿表现为局部脑裂或脑池扩大,膨胀性生长,周围脑组织受压,局部颅骨可受压变薄。(2)囊肿呈脑脊液密度。(3)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4)儿童发生较大蛛网膜囊肿,可使头颅增大。10.脑转移瘤脑转移瘤一般多发,少数可单发。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可出现脑膜或颅骨转移,可形成癌性脑膜炎。CT表现:(1)平扫转移瘤可呈等、低或高密度,多发转移瘤大小不等,多位于皮层或皮层下。(2)瘤周水肿明显,常累及白质,较少累及灰质,一般在皮层下表现为指状水肿。(3)增强扫描病变可轻度到中度环形或结节状强化。(4)较大转移瘤易发生坏死及出血,个别可见钙化①肺、乳腺、肾及结肠癌转移多为低密度②淋巴瘤及黑色素瘤转移常为等密度③转移瘤出血易见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及绒毛膜上皮癌④钙化常见于骨、软骨肉瘤(5)单发巨大转移瘤CT表现与胶质母细胞瘤相似,但是转移瘤位置一般表浅(6)目前检查脑转移瘤最好的方法是增强MRI11.髓母细胞瘤年龄:多见于小儿部位:小脑中线,蚓部,或者四脑室,少数位于小脑半球CT表现:平扫:小脑中线见圆形或者卵圆形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发生大面积坏死不多),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肿瘤周围轻度-中度水肿。四脑室受压前移多成“一”字形,幕上脑室可扩张CT增强表现:呈均匀中度强化转移途径:经脑脊液蛛网膜下腔转移常累及颅底及侧裂池脑膜鉴别诊断:需要与室管膜瘤鉴别室管膜瘤的钙化、囊变、坏死灶比髓母细胞瘤多见,边缘多呈分叶状且边缘不规整。髓母细胞瘤的位置常较室管膜瘤高,多延伸于上蚓部及幕切迹处,而室管膜瘤多经四脑室向枕大孔区生长。12.血管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年龄:中青年部位:小脑和脑干单发多见CT表现:(1)平扫见小脑或者脑干低密度囊性肿块,可呈球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密度高于脑脊液密度(蛋白质丰富或者合并出血)。(2)可见等密度壁结节影(大囊伴壁结节)数mm~2CM(3)四脑室多受压移位(4)实性肿瘤多为均匀等密度或者稍高密度,边缘清楚,瘤旁可有或者无水肿(5)增强扫描壁结节或者实体性肿瘤明显均匀强化(∵血供极为丰富)瘤周可见粗大的血管进入肿瘤内鉴别诊断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为囊性星形细胞瘤。二者在CT图像上均可表现为:大囊和壁结节的肿瘤。鉴别要点为前者发病年龄高于后者,壁结节的增强又以血管网状细胞瘤为明显。有时二者在CT图像上均看不到壁结节,仅凭CT影像则很难作出鉴别。血管造影或MR检查则有助于诊断。平扫见右侧小脑半球圆形边界清楚的脑脊液密度灶,右侧缘可见小结节样高密度影突入囊内,四脑室受压向左前移位13.听神经鞘瘤部位:位于桥小脑角区(后颅凹最常见的脑外肿瘤),绝大多数是单侧。CT表现:(1)平扫多呈等密度,略低密度或高密度,部分为混杂密度,肿瘤边缘清楚。(2)实质性肿瘤多见于微小听神经瘤,密度均匀;大肿瘤易出现坏死,囊变,脂肪变或出血,表现为混杂密度。(3)微小听神经瘤1cm,CT常规检查可无阳性发现。较大者可引起内听道扩大或破坏。(4)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干及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5)增强扫描肿瘤成均匀或不均匀,中等或明显强化,囊性变者成环形强化。与三叉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三叉神经鞘瘤多位于中颅凹,80%跨颅凹生长,呈哑铃状,岩骨前缘蝶骨体及前床突受压变薄,岩骨可呈刀切样缺损,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强化。与三叉神经瘤鉴别14.颅咽管瘤部位:好发于鞍上区,少数位于鞍区或第三脑室。年龄:小儿及青年多见。CT表现:(1)平扫显示鞍上池内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多呈低密度,如囊液含丰富胆固醇结晶或肿瘤为实性,可呈等密度。(2)特征表现为肿瘤钙化,呈蛋壳样或斑块样。(3)增强扫描肿瘤轮廓更为清楚,囊壁多呈环形,多房性或蜂窝状,实性肿瘤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4)占位效应表现为鞍上池受压闭塞,第三脑室变形移位。15.垂体瘤年龄:多见于年轻女性正常垂体密度均匀,于脑组织密度相等或者高于脑组织密度。大小高7mm横径8mmCT表现:(1)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分叶状实性肿块其密度与脑组织相似,多数均匀,少数不均匀,发生钙化少(2)边缘多光滑锐利(3)增强后明显强化(4)蝶鞍扩大呈气球状推荐阅读:

18种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MR诊断总结

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对照表,果断收藏

神经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

松锥形膀胱—Pineconebladder

卵巢原发肿瘤的分析思路卵巢良性病变及子宫病变的影像诊断多排螺旋CT对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流程的指导意义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进展LI-RADS更新(一)新生儿HIEMRI诊断主动脉壁增厚的影像诊断思路45种典型影像征象收集反晕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课程推荐——版权声明——本
分享 转发
TOP
2#

手术是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切除全部或绝大部分肿瘤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今天我们来说说手术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

神经母细胞瘤一定要手术吗?

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神经母细胞瘤病灶。如果患者无法通过其他手段确诊,或者穿刺活检取得的组织不符合基因分析的要求,医生也会考虑手术取得一部分病灶组织,做病理和基因检查。

有些低危和4S期的病例可以先密切观察,发现病情进展再手术或化疗(见《低危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神经母细胞瘤4S期的治疗》)。这样的病例要做活检和MYCN基因检测,还要定期检查各项指标。此外的大多数病例都需要手术:如果原发灶的肿瘤不大、没有扩散,很多时候手术切掉就可以了,不用化疗。如果肝、肺等器官有比较大的转移灶,或者直接手术难度大,可以先用化疗控制进展,然后再手术切除,并清扫出现转移的淋巴结。一般而言,切除全部或绝大部分肿瘤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医生在手术前必须评估风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切肿瘤,最好全都切掉。如果完全切除的风险太高,可以切除部分肿瘤,再用化疗和放疗处理残留的部分。

问题二

确诊以后必须立即手术吗?

手术的安排要考虑治疗方案的整体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如果肿瘤局限在原发灶、包膜完整、不包绕血管,外科医生通常会建议尽早手术。如果有多处转移或者肿瘤包绕血管,直接手术难度大,这时候就要先做几轮化疗,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形成纤维包膜。肿瘤的血供减少体积就会缩小,手术切除会容易很多。

一般来说,一期和二期的病例在确诊后应当尽快手术,三期要依情况而定,四期患者通常需要先化疗再手术。多数四期高危的病例,要接受二到五轮化疗后再手术,通常每两轮化疗后会有一次评估。家长在第二轮化疗后,拿到评估结果就可以预约外科医生的门诊,请医生确定手术时间,评估手术难度,制定手术方案。如果需要继续化疗,可以在第四轮后预约。如果医生没有交代手术时间,家长要记得及时确认。

问题三

如何评估手术的风险和难度?

评估神经母细胞瘤手术的风险和难度,通常要依据确诊时的影像检查结果。一般来说,肿瘤分布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包绕重要血管、压迫气管、侵犯邻近器官或长在特殊的部位(如椎管内),都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具体而言,制定手术方案要参考以下八类基于影像学的风险因子(image-definedriskfactors)/p>

肿瘤在身体中线的同侧,但分布在两个体腔内:如(a)颈部和胸腔;(b)胸腔和腹腔;(c)腹腔和盆腔。

头颈部的肿瘤:(a)肿瘤包绕颈动脉、椎动脉或颈内静脉;(b)肿瘤延伸到颅底;(c)肿瘤压迫气管。

颈胸连接处的肿瘤:(a)肿瘤包绕臂丛神经根;(b)肿瘤包绕锁骨下血管、椎动脉或颈动脉;(c)肿瘤压迫气管。

胸部的肿瘤:(a)肿瘤包绕胸主动脉或主要分支;(b)肿瘤压迫气管或主支气管;(c)后纵膈的肿瘤侵犯到T9和T12之间肋椎连接处。

胸腹连接处的肿瘤:(a)肿瘤包绕主动脉或腔静脉。

腹部和盆腔的肿瘤:(a)肿瘤侵犯肝门或肝十二指肠韧带;(b)肿瘤在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上动脉分支;(c)肿瘤包绕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d)肿瘤侵犯一侧或双侧肾蒂;(e)肿瘤包绕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f)肿瘤包绕髂血管;(g)盆腔肿瘤越过坐骨切迹。

肿瘤向椎管内延伸:(a)轴向平面超过三分之一的椎管被肿瘤侵入,或环脊髓软脑膜间隙消失,或脊髓信号异常。

肿瘤累及邻近的器官和组织:包括(a)心包;(b)横膈;(c)肾脏;(d)肝脏;(e)胰或十二指肠;(f)肠系膜。

另外,是否有多个原发灶,是否有胸腔和腹腔积液等也会影响手术方案的制定。

神经母细胞瘤的病例有很大比例在确诊时会发现一项或多项风险因子。这不代表患者不能手术,而是提示医生必须仔细考虑风险,不要贸然切除全部肿瘤,要注意可能的并发症。手术能否顺利完成也取决于外科医生的经验和技术,一些难度特别大的手术,只有极少数专家才有把握做好。

国内外的医生已经有共识,有以上一项或多项风险因子的病例不应立即手术,要先用化疗控制进展,风险降低后再做手术。复杂的病例先化疗再手术可以提高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问题四

神经母细胞瘤能做微创手术吗?

微创手术一般使用腹腔镜、胸腔镜等器械,优点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做微创手术。

做不做微创手术,外科医生会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手术的目标是尽可能把病灶都切掉,周围有转移风险的淋巴结也要清扫干净;其次,手术过程中肿瘤要尽量保持完整,减少肿瘤细胞脱落播散的风险,方便术后评估病情。微创手术的切口只有一两厘米,对于肿瘤比较大、或是要清扫多个淋巴结的病例,微创手术就不合适。正因如此,微创手术在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案中还不常见,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不多。

目前国内外都有专家在尝试神经母细胞瘤的微创手术,虽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已经明确了一些重要的参考因素。比如说有的医生建议,如果患者的病灶没有转移、肿瘤直径小于五厘米、包膜完整、而且没有基于影像学的风险因子(见问题三),就可以考虑做微创手术。

问题五

术前评估,家长要做什么?

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历、医学检查结果、以及同患儿和家长的面对面交流来确定手术时间,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手术方案。家长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医生详细了解手术过程,提出问题并交流想法。如果对手术方案有疑虑,比如是否保留肾脏、能否切掉全部病灶等,还要抓紧时间找其他专家咨询,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有些手术难度大,外科医生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才能处理;特别复杂的手术更是只有极少数专家才有把握做好。这样的情况,家长要多方咨询,尽量找出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四期病例的术前评估一般会参照每两轮化疗后的检查结果。手术前可能还要补做一些影像检查,如CT、核磁、MIBG或PET-CT等。外科医生通常会建议对手术的部位做增强CT,以便看到更多细节,如肿瘤是否包绕血管等。

问题六

做手术要多久?费用如何?

手术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手术的复杂程度,还同外科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有关,麻醉处理的时间也要包括在内。如果肿瘤局限在原发灶、包膜完整、不包绕重要血管、也没有淋巴结转移,手术通常两三个小时就能做完。如果要一次切掉不同部位的病灶、肿瘤包绕重要血管或器官、需要清扫周围的淋巴结等,手术时间就会比较长,复杂一些的可能要十几甚至二十小时。

手术的费用同手术的复杂程度和各地的收费水平相关,医院一般要二到五万人民币,在国外手术要几十万人民币。

问题七

孩子在纵膈和腹膜后都有肿瘤,可以一次都切掉吗?

能否一次手术切掉不同部位的肿瘤,首先要考虑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如果需要的时间太长,一次手术的难度可能非常大;对于婴幼儿特别是身体条件不好的孩子,短时间内两次手术又可能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同医生仔细讨论,权衡确定手术方案。

能否一次手术有时还取决于外科医生的专长。比如说有的医生腹部和胸部手术都擅长,难度不大的就可以一次切掉。如果手术难度大,需要两个专家同台才能一次完成,有时候就不容易协调。

问题八

椎间隙和椎管的肿瘤要手术切除吗?

椎间隙和椎管的神经母细胞瘤通常恶性程度不高,生长不快,但对化疗的反应也不明显,不像其他部位的肿瘤会显著缩小。椎管手术的风险主要是脊髓和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瘫痪、下肢无力或麻木,还会引起排尿和排便的问题。如果没有出现肿瘤压迫脊髓或神经的症状,很多医生不建议马上手术,而应该密切观察。

如果出现了压迫的症状,比如运动受限、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等,患者就要马上手术或是做放疗化疗,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不及时治疗的话,肿瘤压迫太久神经就会退化,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无力,甚至瘫痪。

关于脊髓手术,我们写过一篇问答文章,见《神经母细胞瘤的脊髓手术:吴有晶医生专访》。

问题九

手术后要做哪些病理和基因分析?

肿瘤组织的病理检查是诊断神经母细胞瘤最可靠的手段,即所谓的“金标准”。为了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切下来的病灶要做详细的病理和基因分析。有些患者在术前检查过骨髓样本,但同术后的分析结果比较有时会有偏差——这样的情况通常以肿瘤样本为准。

各医院的病理和基因分析项目会有差别,神经母细胞瘤的分析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各项:

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类型(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病灶构成(肿瘤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出血、坏死等),分化程度(未分化、低分化、高分化),周围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核分裂–核碎裂指数(MKI)、预后类型(FH型或UH型,即Shimada病理分类的预后良好型或预后不良型)等。

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如Ki-67、PGP9.5、PHOX2B和ALK基因突变等。

基因检测(通常要单独做):MYCN扩增及倍数、DNA倍性、1p缺失和11q缺失等(参见《神经母细胞瘤与MYCN基因扩增》《神经母细胞瘤的基因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

问题十

手术后有腹腔积液怎么办?

腹腔积液一般是人体对手术创伤的炎症反应渗出液,也可能是手术冲洗液没有吸净。如果手术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淋巴管,还可能造成乳糜漏,也会有腹腔积液。

腹腔积液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多数会逐渐吸收,观察即可;但情况严重可能会影响后续的化疗安排,需要及时处理。积液量大可以抽取或引流,根据积液性质查找病因,进行针对治疗。

问题十一

手术后出现乳糜漏怎么办?

乳糜漏是胸部和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腹部手术的患者大约有8%会出现乳糜漏。发生乳糜漏通常是因为手术时切开了肿瘤或淋巴结周围的淋巴管,含有乳糜颗粒的淋巴液渗漏出来,积存在胸腔或腹腔里。一般来说,手术切除的淋巴结越多,发生乳糜漏的可能越大,情况严重的会影响后续治疗。

切掉肿瘤以后,医生有时要在手术的位置放引流管,把创面的渗出液引出腹腔,以免积液引起感染。如果引流液在手术后几天也不见减少,并且呈乳白色,就可以判断是发生乳糜漏了。也有些乳糜漏的病例引流液澄清,过一两周饮食恢复正常才流出白色的乳糜液。为了能在手术中发现乳糜漏,有的医生建议患者在术前多吃高脂食物和奶制品,淋巴液中的乳糜含量增加,切破淋巴管会有白色液体流出,便于及时发现处理。

乳糜漏的治疗相对容易,痊愈后也不会复发。多数时候被破坏的淋巴管能自行愈合,所以只要把积液用导管引流或穿刺抽出来就可以了,有必要的话可以低压引流。为了减少淋巴液中的乳糜含量,患者在术后要吃低脂的食物,特别要限制长链甘油三酯的摄入,可以吃中链甘油三酯代替。严重的病例要暂停饮食,静脉输入营养液;还可以联合使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和吸收,降低积液中的乳糜含量,促使淋巴管愈合。如果以上的办法效果不理想,医生就要考虑手术,用缝扎、栓塞或分流彻底解决乳糜漏的问题。

我们写过关于乳糜漏的文章,见《乳糜漏的预防和护理》。

问题十二

手术后出现腹泻怎么办?

据统计,腹部手术的神经母细胞瘤病例,大约有30%会出现术后腹泻,多数不严重。原因可能是手术中肠道暴露太久,受刺激引起功能紊乱,也可能是手术造成了自主神经损伤。如果术后要继续化疗,特别是方案中包括伊利替康,化疗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肠道,加剧腹泻。

多数术后腹泻的病例会自然恢复或是吃止泻药后恢复,一般几周就好了。也有少数病例会持续到结疗以后,需要长期服药。极少数严重的病例,腹泻会持续一两年,可能要手术切除损伤的肠道。

本文系对文献和家长经验的总结,不承担任何因信息不实而产生的后果。转载须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歌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